前沿讲坛第58讲 | 韦应物:最后的盛唐遗民诗人

Body

11月24日,中文系(珠海)于海琴6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主题为“韦应物:最后的盛唐遗民诗人”的前沿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武汉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王启玮主讲,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刘杰主持。

Image removed.

讲座伊始,王启玮老师以一则唐传奇《许云封》作为引入,引出韦应物的文雅太守形象背后较少为人们所关注的盛唐遗民诗人身份。

 

接着,王启玮老师介绍了韦应物高贵的出身和“历官十三任,三领大藩”的仕宦经历,带领同学们走近了韦应物人生中重要而难忘的记忆——作为贴身侍卫与玄宗一同在骊山度过的时光。王启玮老师指出,韦应物生于盛唐风流雅致的人物之间,又不得不面对帝国以及附着其上的“不朽盛世”的沦丧。实际上韦应物自己就是那个故去时代的遗产,当盛世亲历者逝去,唯有他因其独特的经历依旧溺于盛世的回忆,他的根植于自我记忆的盛唐书写也由此具有独特的形态。

Image removed.

随后,王启玮老师推而广之,对玄宗朝遗民的组成人群进行了独到的概括。他指出,玄宗朝遗民中,一类是依附于玄宗的宫人、阉宦、侍从、梨园弟子,另一类是两京及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强藩的故老耆旧。他们对盛唐遗民身份的认可,根源即在于安史之乱后个人命运和家国遭际的双重落差。明皇作为盛唐的核心象征,最得这部分人的认同与追思,他们的背影散见于正史、杂记、传奇、诗歌等各类文类之中。

 

王启玮老师接下來详细解读了韦应物的自传诗《逢杨开府》,认为此诗应被纳入至德至贞元年间的自传诗谱系,这些诗歌都提到了安史之乱对于诗人命运的重要影响。与李白、高适、杜甫等人的自传诗相比,韦应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自身价值观在尚未形成的情况下便骤然被安史之乱击碎,其后来的盛唐遗民身份也就更为突出。

 

最后,王启玮老师围绕韦应物是否最终走出了盛世记忆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贞元年间,政治局势趋向稳定,朝野上下形成了一种崇尚文词、矜诩风流之风气,韦应物的《骊山行》 大约作于此时,期待德宗能成为新一代圣主,重现当年的盛世气象。

Image removed.

 

Image removed.

讲座的最后,刘杰老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再次感谢了王启玮老师的精彩讲座。她指出,王启玮老师以韦应物为题,以盛唐记忆为线索,串联起了从盛唐到中唐的一代诗人的内心体验与生命感受,实现了对于线性文学史的一种超越。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也积极向王启玮老师提问请教,本次前沿讲坛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